| 
  • If you are citizen of an European Union member nation, you may not use this service unless you are at least 16 years old.

  • You already know Dokkio is an AI-powered assistant to organize & manage your digital files & messages. Very soon, Dokkio will support Outlook as well as One Drive. Check it out today!

View
 

05

This version was saved 9 years ago View current version     Page history
Saved by 劉子任Melly Liu
on March 26, 2015 at 6:41:55 am
 

 

蘇青婉 : 心得國家教育研究研

其實從師大走過去真的不遠,但我實在真的不知道,有怎麼近的資源,感謝老師提出讓我來這裡,這裡算是分區因總院是在三峽,這裡是臺北院區圖書室位於臺北市大安區和平東路一段181號,交通便利,服務內容依不同讀者群設計,1 陳列多元化一般性館藏,提供社會大眾閱覽;2樓則提供教育專業圖書期刊與教學視 聽媒體,提供各界參考及教師借閱,服務時間為星期一到星期五上午9點到下午6點。我進去時感覺是不是圖書館,好像是書店,很可惜看書的人大部分都是年齡比較大的來看報子,我上去二樓找期刊,就有服務人員來問我要找那些期刊呢?我回答她就馬上帶我去樓下教怎麼找資料,一步一步,然後我就找到我想要讀的期刊,後來我問她我想看課本,她說可以去看隔壁的大樓4樓有教科書,進去就馬上問服務人員, 馬上找書給我本周真的受貨很多


蘇青婉 : 本周閱讀是 新加坡雙語教育政策的沿革與新機遇

本文主要分5大類來探討新加坡雙語教育政策的沿革與新機遇為

一、從歷史背景與社會語言情境角度,綜述新加坡語言景觀與雙語教育政策,從官方語言、行政語言、族群語言著眼,分析華語與英語在新加坡的社會語言地位

二、從第一語言與第二語言/外語教學、“母語"的界定、教學媒介語的選擇、語言教育課程的設計等相關領域,分析華語與英語在新加坡的語言教育地位, 從官方人口普查數字、教育部華族小一新生家庭常用語統計數字,探討變動中的華族社會:從“脫方入華"至“脫華入英"

三、從推廣的目標、層面、目標群等,闡述“講華語運動"的成果與未來的走向

四、從新加坡教育部推行的雙語並用華語教學實驗計畫、雙文化課程,探索新加坡華語教學的新方向

五、從全球語言視角導入,詮釋華語在新加坡的新機遇


劉子任閱讀吳英成老師之「新加坡雙語教育政策的沿革與新機遇」與趙婉容之碩論「跨國孟母?新加坡的中國陪讀媽媽」兩篇之綜合心得

 

          前者是一篇對於新加坡的語言教育政策沿革與實施成效之敘述,後者是探討由中國到新加坡的陪讀媽媽情況,兩者皆能看出新加坡教育的箇中巧妙與如何吸引外移人口為求學而至新加坡定居。

由前一篇的閱讀中,可以看到新加坡在發展語言政策面臨國內政治傾向立場以及經濟發展雙重顧慮,必須選擇先將方言割捨一旁,推動華語(即北京語)的通用性,然而在官方語言與學校政策則是發展能與世界主流城市接軌的英語,新加坡建國之父李光耀先生也曾表示說如果當初不是選擇英語為官方語言,今日的新加坡發展無法擠身一流城市。又由於歷史的沿革,新加坡的國語是馬來語,以至於得以兼顧國內的族群意識。在華語運度的推行上,文中表示讀寫能力仍然有障礙,而十二年的華語課程仍難以培育出華語菁英人士,主要原因在於中華文化的涵養不足,於是課程省思的過程中再加入讀寫的加深加廣,以及運用多樣的學習管道,讓學子到中國學習,浸濡並學習中國文化。

            後一篇的閱讀中,中國媽媽藉由自身的經濟資本選擇移居到英語系國家中讓後代擷取其文化資本,為求培植後代的國際觀與競爭實力。有大批的中國媽媽選擇新加坡的原因在於容貌上的差異性不似東西方強烈,又是漢英雙語課程大力實施的國家,既能滿足自身追求英語能力的學習,又不致脫離華人的文化圈。然而其中遇到的問題仍在於經濟,因為許多滿心期望到新加坡能找到工作讓自身階級向上流動的高學歷媽媽,發現自身的語言資本不足以在新加坡應徵到中產以上階級的工作,於是向下流動去競爭較不需專業技能的初階工作,成為新加坡的底層邊緣人士,如此現象頗有早期到美國發展的老僑意味。於是許多來自中國的陪讀媽媽選擇「下海」賺錢,再加上許多負面新聞說明中國的陪讀媽媽無法兼顧孩子導致社會案件,以至於新加坡社會對於中國陪讀媽媽的觀感普遍很差。

              如果以新加坡的環境來看,它在雙語的條件上看似發展齊全,然而其中的英語與華語皆是處在變異的情形,亦即在該環境中學習到的已然是新加坡式的英語或是新加坡式的華語,它可以說是舊華人社會在海外開枝散葉成功形塑建造出來的華語系統的一流城市,這也難怪亞洲其他各城市莫不以新加坡為競爭或效仿指標。

 


 

 

 

Comments (0)

You don't have permission to comment on this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