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


 

蘇青婉 : 心得國家教育研究研

其實從師大走過去真的不遠,但我實在真的不知道,有怎麼近的資源,感謝老師提出讓我來這裡,這裡算是分區因總院是在三峽,這裡是臺北院區圖書室位於臺北市大安區和平東路一段181號,交通便利,服務內容依不同讀者群設計,1 陳列多元化一般性館藏,提供社會大眾閱覽;2樓則提供教育專業圖書期刊與教學視 聽媒體,提供各界參考及教師借閱,服務時間為星期一到星期五上午9點到下午6點。我進去時感覺是不是圖書館,好像是書店,很可惜看書的人大部分都是年齡比較大的來看報子,我上去二樓找期刊,就有服務人員來問我要找那些期刊呢?我回答她就馬上帶我去樓下教怎麼找資料,一步一步,然後我就找到我想要讀的期刊,後來我問她我想看課本,她說可以去看隔壁的大樓4樓有教科書,進去就馬上問服務人員, 馬上找書給我本周真的受貨很多


蘇青婉 : 本周閱讀是 新加坡雙語教育政策的沿革與新機遇

本文主要分5大類來探討新加坡雙語教育政策的沿革與新機遇為

一、從歷史背景與社會語言情境角度,綜述新加坡語言景觀與雙語教育政策,從官方語言、行政語言、族群語言著眼,分析華語與英語在新加坡的社會語言地位

二、從第一語言與第二語言/外語教學、“母語"的界定、教學媒介語的選擇、語言教育課程的設計等相關領域,分析華語與英語在新加坡的語言教育地位, 從官方人口普查數字、教育部華族小一新生家庭常用語統計數字,探討變動中的華族社會:從“脫方入華"至“脫華入英"

三、從推廣的目標、層面、目標群等,闡述“講華語運動"的成果與未來的走向

四、從新加坡教育部推行的雙語並用華語教學實驗計畫、雙文化課程,探索新加坡華語教學的新方向

五、從全球語言視角導入,詮釋華語在新加坡的新機遇


劉子任閱讀吳英成老師之「新加坡雙語教育政策的沿革與新機遇」與趙婉容之碩論「跨國孟母?新加坡的中國陪讀媽媽」兩篇之綜合心得

 

          前者是一篇對於新加坡的語言教育政策沿革與實施成效之敘述,後者是探討由中國到新加坡的陪讀媽媽情況,兩者皆能看出新加坡教育的箇中巧妙與如何吸引外移人口為求學而至新加坡定居。

由前一篇的閱讀中,可以看到新加坡在發展語言政策面臨國內政治傾向立場以及經濟發展雙重顧慮,必須選擇先將方言割捨一旁,推動華語(即北京語)的通用性,然而在官方語言與學校政策則是發展能與世界主流城市接軌的英語,新加坡建國之父李光耀先生也曾表示說如果當初不是選擇英語為官方語言,今日的新加坡發展無法擠身一流城市。又由於歷史的沿革,新加坡的國語是馬來語,以至於得以兼顧國內的族群意識。在華語運度的推行上,文中表示讀寫能力仍然有障礙,而十二年的華語課程仍難以培育出華語菁英人士,主要原因在於中華文化的涵養不足,於是課程省思的過程中再加入讀寫的加深加廣,以及運用多樣的學習管道,讓學子到中國學習,浸濡並學習中國文化。

            後一篇的閱讀中,中國媽媽藉由自身的經濟資本選擇移居到英語系國家中讓後代擷取其文化資本,為求培植後代的國際觀與競爭實力。有大批的中國媽媽選擇新加坡的原因在於容貌上的差異性不似東西方強烈,又是漢英雙語課程大力實施的國家,既能滿足自身追求英語能力的學習,又不致脫離華人的文化圈。然而其中遇到的問題仍在於經濟,因為許多滿心期望到新加坡能找到工作讓自身階級向上流動的高學歷媽媽,發現自身的語言資本不足以在新加坡應徵到中產以上階級的工作,於是向下流動去競爭較不需專業技能的初階工作,成為新加坡的底層邊緣人士,如此現象頗有早期到美國發展的老僑意味。於是許多來自中國的陪讀媽媽選擇「下海」賺錢,再加上許多負面新聞說明中國的陪讀媽媽無法兼顧孩子導致社會案件,以至於新加坡社會對於中國陪讀媽媽的觀感普遍很差。

              如果以新加坡的環境來看,它在雙語的條件上看似發展齊全,然而其中的英語與華語皆是處在變異的情形,亦即在該環境中學習到的已然是新加坡式的英語或是新加坡式的華語,它可以說是舊華人社會在海外開枝散葉成功形塑建造出來的華語系統的一流城市,這也難怪亞洲其他各城市莫不以新加坡為競爭或效仿指標。

 


 

劉子任0326上課筆記:

 

有時候為了要遷就田野調查,主題也要開放。如果哪個地方做田野,就以實際上的東西來修改題目,另外就是去到檔案館理面才看到有另一批資料可做,這批資料足以適應這個事實,就換一個題目來做比較合適。如果先通過口試,再做田野,在學術上的進展是最好的,但如果實際上去到那邊才發現有適合的題目,以研究者研究的感覺最準確。

 

 

 

國家教育研究院,台北院區。
以國際教育研究的範圍作為專長範圍,有機會出版的機會是最豐富的,因為教育類的期刊跟資料最齊全最方便,學術研究上能夠最快時間有產出同時在發表場合很多。學術界都是因為領域來劃分,國際教育會比較多機會發表。像是以族群來說,社會氛圍偏向分而治之,由委員會或是學院(客委會、客家學院等等),彼此分成學門,但很少統整起來做族群研究,應該是設置族群研究中心不同族群的人一起來討論國內的族群議題,找出共通性。

 

 

 

【國際學校研究】討論:

 

曼谷市政府成立的雙語學校,公立學校的系統裡面約有四十幾個泰英雙語學校,成立約十年,這是曼谷的教育政策。台北市政府成立的公立學校裡的雙語編制有兩所。在曼谷的銜接比較沒有問題,因為他們接受了許多菲律賓籍的外師來負責英語教育,但是台北市由於國中分科師資問題,法治限制不容易尋求外籍老師,沒辦法延續國小六年畢業之後的銜接。台灣沒有真正做到多元主義,以至於對於外籍人士多所限制。一個是法令的限制,另一個是對於甚麼人說甚麼語言的想像(白人至上)。泰國對於國際學校並不是完全沒有管制,但是泰國人可以進到國際學校讀書,曼谷有將近一百所國際學校。各國人士只要無合規定就可以到泰國辦國際學校,泰國政府也容許泰國人都可以進入國際學校就讀。

【思考問題】:假設現在台灣政府開放外商來台在各級學校都能辦國際學校,讓一般台灣人選擇就讀,可能會在哪些方面做改變?你認為台灣的學校有競爭力嗎?

 

找出關於國際學校的規定,台灣目前的規定是甚麼,包括實驗教育,或是國際間在國際學校的規定。

 

 

 

新加坡華文師資來源一直都是持續從海外進口做為來源,新加坡有強大的英語自製節目,香港大部分都是買進國外的,生活中大多是以粵語來乘載感情,英語為工具性的。而在新加坡的電影、電視、生活層面、工作應用是將英語生活化了,但是發現在遇到深層的人文教育與文化時無法運用英文來解釋,但政策快速地讓這一代的人可以運用英語跑遍全世界。

 


黃詩雯上課筆記

 

         新加坡目前最大的語言教育限制為「師資問題」,但開放國外師資政策的緣故,在東南亞國家中是唯一不缺師資且華語教育能維持不墜的原因。新加坡於1965年建國,在短時間之內塑造了新加坡文化,也與馬來亞的文化有清楚的斷裂。在獨立當時,能講英語的華人其實人數有限,但因國家以英語為官方語言的政策制訂推行下,多數華工出身的華人經過一代的教育之下,幾乎成為英語系國家,雖然國家行雙語政策,但是英華語的比重嚴重偏向英文,且有強大的英語自製節目(戲劇、綜藝);香港雖也是英文為官方語言的地區,英語仍只是工具性存在,英語節目向國外買進,娛樂等表達情感、傳達文化的節目依舊是粵語製作。

 

青婉提出曼谷市立雙語學校多達四十幾所國中小學,全英授課且成立已達10年,有入學考,類似特色高中的制度,但是任何人都可以考試。但在台灣此法不可行,因為學校法的限制,雙語教學師資來源有限,對於外師有種族歧視,非純正美、英、澳者聘用率很低,社會接受度也不高,非西方外表就覺得對方的英語不佳,因此國際學校或雙語班在台灣運行不易。台灣因有「國民教育法」的限制,辦學者只能是國民,假設台灣同泰國開放任何國家只要符合規準都可以在台灣辦國際學校的話(財團法人型態),家長願意讓子女入學嗎?公立學校因為教師淘汰率,教學品質不佳,開放自由辦校的話,學校有競爭力嗎?

 

智俊提出,比利時、盧森堡等規模小的國家在小學階段以母語教學,中等教育階段開放選擇英語、法語等學校就讀。錫安山的自給自足社會;若新加坡在建國之初,李光耀與林清祥共治時,以林清祥閩南人的身分,新加坡現在會不會如香港以粵語為母語的社會一般,成為以閩語為母語的國家。相較於新加坡以李光耀為主的菁英政治,台灣是人民為主(of the people)走向本土化的國家。

 


徐智俊

 

 

[如果有人告訴你,“物”字在秦始皇時代念*miuet,而那時拉丁語的同義詞彙“material”的詞幹部分是“mat”,你一定會驚訝漢語和拉丁語之間的語音語義之酷似吧!如果有人告訴你,“鬼”字在秦始皇時代念*kiuer,而在包括英語直至印度語在內的印歐語系中與“鬼”字相同意義的古詞根(印歐語古詞根)是*gheis (即現代英語ghoast的遠古構擬形式),你也會驚訝遠古的漢語和遠古的印歐語系的詞彙之間的面目之相似吧!如果有人告訴你,“神”字在秦始皇時代念*dien,而英語的divine (神的)的印歐語古詞根為*deiw (意義為“閃光、神”),你更會驚嘆漢語*dien和印歐語古詞根*deiw在語音形式上的基本一致吧! -同時你或許還會想:印歐語古詞根*deiw表示“閃光”和“神”兩種意義,那麼漢語中“閃”和“神”是否也相似呢?查找秦始皇時代的“閃”字的讀音是*tiam,和“神”字的*dien也是相當地近似!原來無論是歐洲還是亞洲,古代宗教的“神”在古人的心目中的形象就是天空中的“閃光”,是光明之源。可見關於神和閃光,不僅亞洲和歐洲在概念上一致,而且發音上也如出一轍! - - -如果僅僅只有幾個這樣的驚訝,或許你會認為這是純出於偶然而已。如果有幾十個這樣的驚訝,你可能還是認為“純出於偶然而已”。但如果告訴你,對英語詞彙查考了其來源甚至其最終極的印歐語古詞根並和漢語上古時代(先秦時代)的語音、意義相對照後,這樣的驚訝有幾百個甚至近千個時,你也許會和本書作者一樣,在腦際中勾勒出一幅圖畫:原來印歐語系和漢語就如同兩棵並立的大樹,地面上並無牽連,而在根部卻是相互盤根錯節在一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