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If you are citizen of an European Union member nation, you may not use this service unless you are at least 16 years old.

  • You already know Dokkio is an AI-powered assistant to organize & manage your digital files & messages. Very soon, Dokkio will support Outlook as well as One Drive. Check it out today!

View
 

06

This version was saved 9 years, 5 months ago View current version     Page history
Saved by 潘郁欣
on April 9, 2015 at 12:00:45 am
 

劉子任閱讀熊建成教授之「跨越三世紀古巴華人研究」與林佳瑩碩士生之「祕魯華人移民與華文學校之研究(1849-2010)」心得

 

             從這兩篇論文研究剖析中美洲華人教育的歷史沿革與脈絡,古巴與秘魯在十九世紀中葉是華人,尤其是中國廣東一帶,遷移至美洲做苦力的大本營,主要是透過契約勞工的身分進入他鄉,過程中卻受其剝削;然而,在僑社集結力量越益盛大之後,透過種種商務活動或是協助參與當地的獨立運動,讓當地人逐漸接受華人成為移民的事實,在他鄉成家生根的中美洲華人於是有了兩百年的歷史,但這其中立足於地主國或是回到原鄉中國或台灣的大有人在,留在異鄉的為求綿延華人傳統,冀求透過辦校延續華人文化命脈,然在二十世紀中葉以後多半因為師資問題或是教材不符合當地需求而告中斷,但是在零九年以後由於中國在世界各地協助興校並推廣簡化字,有些當地原本的中文課程於是中斷與本國僑委會的合作轉而向中國輸入師資,是否繁體字在海外有式微的疑問也是另外可以思考與探索的問題。


潘郁欣 對國際招生議題淺見

國際招生的論文在網路搜尋可發現一些,但是台灣的研究似乎多注重在招生的行銷政策和績效方面。個人認為過於偏重實務,且注重單面向的,學校本身招生與生存的問題。

但是想到老師上課說過教育進口和出口的問題,以及海外打工等議題,我認為其實國際學生接受台灣的教育出口,其實要考慮很多因素,不只是行銷策略和國家政策,還有整個教育品質,台灣的工作環境及國際性等等。

而國際招生來到台灣的國際學生,他們不只是為了支持台灣的大學避免因少子化而結束而已,接受台灣教育的過程能吸收到的知識及利益,以及學習後的發展與工作、帶給台灣的各種效益等等,應該是整條線的發展,應該做一連串的研究較好。

 

Comments (0)

You don't have permission to comment on this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