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If you are citizen of an European Union member nation, you may not use this service unless you are at least 16 years old.

  • You already know Dokkio is an AI-powered assistant to organize & manage your digital files & messages. Very soon, Dokkio will support Outlook as well as One Drive. Check it out today!

View
 

15

Page history last edited by 楊聰榮 Edwin Tsung-Rong Yang 8 years, 8 months ago

應華碩一 潘郁欣

我讀"加拿大原民語言教育"的感想

       在英語快要統一世界,許多語言瀕臨絕種的現況下,我對於弱勢語言的保存議題有一定的興趣。記得老師曾經在課堂上講過關於母語的問題,結果有位同學認為保存這些"不太有用"的母語,根本是徒勞,也無法讓台灣走出國際,引來一陣撻伐,真是有趣。雖然在學術上,保存母語、原住民語是主流,但是在真實社會裡卻完全是相反的情形,所以那位同學說的其實也不無道理,幾個家長會希望送孩子去學母語勝過英語呢?到底保存母語有何用處?

        所謂的語言,其實分為活的語言和死的語言,死的語言是已經沒有人使用的。而活的語言,其本身也有演化的特質,隨時都在改變,例如幾百年前說的"酷"是說人很冷酷無情,現代人說的"酷"是稱讚人不多話幼稚,很特別、率性,未來的"酷"字可能還會變成其他意思。 既然語言本身也是在演化的,那就像生物一樣隨著演化、在弱肉強食中自然生存與淘汰,為何不可?

       我覺得這就像保育動物一樣,保育貓熊是為牠了可愛;保存語言也是為了它的文化價值和優美。這可以是理由之一,但感覺很薄弱。

保育弱勢母語原因二,不會母語會使我們忘記自己的根,無所適從。這不太像理由。因為這沒有考慮到混血兒的背景,尤其是二種以上的混血,要他以哪種母語為主來做學習?另外,英美加澳等等都用英語為官方語言,可也沒因此造成國家貧窮,人民暴動。新加坡的種族問題被政府刻意淡化和掩飾,但民眾仍都很愛國。

        除去這些薄弱的情感因素,我想不如講最現實的因素吧。任何一種生物都有其價值,它的存在保持了生物的多樣性、生物鏈的維持。和生命的維持。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HtL9jxcXDE

上面是我很喜歡的演說,講者用德國科學家解開DNA序列的實例來提倡語言多樣性, 是的,誰知道哪一種神奇的一藥草秘方不是藏在哪一種文化之中呢?

 


劉子任閱讀蘇家瑩之碩論「一葉台灣:影響多倫多臺裔移民去留之因素」

作者以田野調查之方式進入多倫多北約克(North York)、萬錦(Markham)等知名台灣人社區,發現臺裔移民進入加拿大社群,由於臺灣容許雙重國籍,使得臺裔移民仍保留臺灣護照與臺灣仍關係密切;同時又由於華人移民大量移入多倫多,華人不僅是在華人社區或是中國城,華人與華語已然普遍存在多倫多的各個角落,因此臺裔移民難以將他鄉當成家鄉。

加拿大華埠的特色即在於老僑遷入時多為廣東人,於是廣東語是20世紀初期熟知的華語;華人幫派會社、政治組織早先成立是海外協助孫文先生革命的主要勢力。後至70年代隨著都市更新計畫、移民的職業變化、不同階級的互動,乃逐漸形成由臺灣移民所組成的臺灣人社區,其中尤其是以華裔的跨國企業、華文傳播業等影響華人移民社群為主要的因素。

 


 

黃詩雯 讀〈澳洲台灣移民相關之研究〉

 

              台灣人大量移民澳洲始自80年代,當時台灣中產階級崛起,注重家庭生活品質的人漸增,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環境及子女的教育而出現了移民潮,台灣的移入國如紐、澳等鼓勵移入政策、移民仲介業的發達,吸引許多家庭選擇移民紐、澳。早期華人為求改善貧求生活性質的移民,如華工或留學生,80年代後的移民其性質有所不同。80~90年代的「亞洲新移民」(New Asian Aimmugrants’)其背景為擁有高教育程度、技術或從商經驗,藉由申請商業或技術移民,移入美國、加拿大、澳洲、紐西蘭的先進國家。台灣的移民人口年齡結構相較全澳洲的平均年齡較年輕。

             澳洲在20世紀前半段採同化政策(白澳政策) 1960年後改以融和為導向的政策,由於1970年代起,移民人口從原來的英國及歐洲國家擴大至亞洲,因此政府政策轉變,於1978年確立多元文化主義的政策方向。1980-90年代,澳洲致力於改變經濟結構,由傳統製造業轉向服務業或知識基礎的工業,需要大量人才,因此1981年起實施商業移民政策,吸引新興工業國家的技術人才與企業團移民。台灣因此政策產生許多移民澳洲的人,這些移民在移民前的身分大多為中產階級,在移民澳洲後,因有足夠的存款,對就業的需求並不迫切,而在求職時,專業技術人員的證照在移入國不承認,又大多不願從事較低階的工作,加上移文化資本如語言、文化及就業市場的缺乏,移民的就業率與中國及香港比起來低很多。有的家庭移民是為了子女的教育及追求更好的生活環境,因此移民的成員僅妻子和子女,父親在台灣工作並往返台、澳,形成「太空人家庭」,也因此產生許多「單棲媽媽」。

             至於在年輕移民方面,依據移民時的年齡及居澳時間長短會影響他們的認同,撇開語言障礙不論,課業的壓力、家庭型態的改變(太空人家庭)與人際關係會影響其回流的意願。然而回流的年輕人也同樣會面臨語言(中文程度高低)、人脈及環境適應的問題。對年輕移民來說,不論是在澳洲還是回流台灣,移民的適應問題都是從外而內,因為適應環境的改變而影響其思想及認同。

 

 


徐智俊 

 

臺灣潮州人

 

92176-3.jpg

 

      臺灣潮州人,是臺灣的一個已經融入其他族群的消失群體(指族群認同而不是人群消失,其族系認同,今日已改認同為閩南人,或客家人),指祖籍為中國廣東省潮汕地區也就是清代的潮州府地區,本屬潮州民系移民來臺的臺灣人先祖(其所用的潮州話也是閩南語的一種分支,但腔調與福建省的泉州府、漳州府有所差異)。

      

      臺灣潮州人最主要的分佈地點,鄰近南台灣六堆客家地區,因為清代台灣歷史上的閩粵不合,所以在清代的台灣,臺灣潮州人所講的潮州話,雖然跟福建省的泉州話、漳州話大同小異,但也會被泉州人、漳州人當成是粵人(從廣東省來的人)的一種而敵視並肇生族群不合。所以在清代的臺灣潮州人,也必須跟同屬粵人的另一族群,也就是客家人,一起互相合作,唇齒相依,以抵抗泉州人與漳州人入侵家園。

      然而,原本在清代的臺灣潮州人因所使用的潮州話,因為與臺灣的泉州人、漳州人的口音腔調頗相近,而後到了日治時代(1895年-1945年間),被日本殖民統治者一起歸類為「福建種族」。所以經過日治五十年,臺灣潮州人族群自我認同也多半轉向泉、漳閩南民系,只有地名上,仍還留下潮州鎮(位於台灣屏東縣),而該鎮至今仍緊臨高雄市、屏東縣的六堆客家鄉鎮。在地理位置上,留下了台灣潮州人與台灣客家人曾經唇齒相依共同保鄉衛土的證據。

除了屏東縣潮州鎮以外,今高屏地區,在六堆外的許多「六堆附堆」莊頭,如八老爺、力社、佳佐、林後、苦瓜寮、四塊厝、崁頂、新莊、九塊厝(位於今九如鄉),上武洛、下武洛(位於今裡港鄉)、手巾寮、楠仙(位於今六龜區)、茄苳(今鹽埔鄉洛陽村)、鹽樹(今高樹鄉鹽樹村)等莊頭中,頗多先祖,原本就講潮州話的臺灣潮州人,所以加入六堆客家聯盟,成了「六堆附堆」莊頭。這些「附堆」,地理位置同樣也和「六堆客家莊」唇齒相依,共同保鄉衛土。但到今日,這些附堆莊頭的台灣潮州人後裔,很多改為認同自己是講台灣閩南語,有些,則改講南四縣腔的台灣六堆客家話。

      早在明代末期,廣東省潮汕地區也是鄭成功家族糧餉和兵員的主要來源地之一,鄭氏攻佔臺灣之後,還從閩粵沿海地區招募移民開發土地。

 

 

 

Comments (1)

bensongtw@... said

at 11:26 am on Jul 20, 2015

15-本松
台北/由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主辦之「2010年海外僑教與華文教育國際研討會」,將於6月24至26日在師大圖書館校區教肓大樓202國際會議廳舉行,歡迎踴躍參加。
三天研討會將共發表華文比較教育、華裔教學、台灣僑生教育、各區華教、華文與海外社群等多篇論文,海外各地僑校校長均將參與會議。
此項研討會報名時間至本月18日止,報名費每人600元(學生300元),洽詢電話:02-7734-5829王小姐。
台北/由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際與僑教學院應用華語文學系主辦之「華語教與學2010年國際學術研討會」,預定9月23、24日在該校舉行,即日起接受論文投稿。
研討會徵稿主題包括:1.華語研習、2.師資培訓、3.教材教法、4.評量工具、5.職場分析、6.漢語語體、7.語言分析、8.僑教政策、9.族裔認同、10.多元文化、11.數位科技、12.其他華語教與學相關議題。摘要投稿截止日為本月20日,論文全文截稿日為9月3日前。
有意參加研討會者,請於9月15日前至師大進修推廣學院網站(http://www.sce.ntnu.edu.tw),進行網路線上報名。
此研討會屬學術交流性質,不收取任何費用,歡迎共襄盛舉。

You don't have permission to comment on this page.